经常看到一些HR只是简单粗暴的把公司岗位信息发到招聘群里之后就不了了之,形式是做到了,但是往往一份简历都收不到。再这样下去,估计HR自己都要收拾行囊自己出去找工作了。
从内容营销到人才增长,企业究竟应该如何去做好这两件事情?
提到内容,很多HR从业者对于内容的认知,可能会稍微陈旧一点。当我们说内容的时候,大部分人会想到是一篇文章,一本书或者一个视频。如果认为公司介绍加上职位介绍,等同于内容的话,这种认知起码还停留在10年前。最近这几年,市场上有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,“未来一切内容都要产品化,一切产品都要内容化”!我给大家举一个简单的例子,淘宝上买衣服,或者说卖家要把衣服卖掉,卖衣服就等于卖图片,因为图片漂亮,消费者会有购买的冲动。这就类似HR售卖的是一个公司的发展前景、公司氛围,有趣新颖的内容才能吸引到优秀人才的关注。当然,从文本,到图片,到音频、视频,再到今天短视频,内容的格式有了非常多的创新和变化。以前是卖衣服等于卖图片,现在大家卖衣服开始去直播。纯图片的话,它能够包含的信息是有限的;直播带货,里面有声音,有肢体语言,有画面,信息更加丰富了。受内容形式的影响,销售产生了一些变化,从消费者或者求职者这个角度,他们产生消费冲动的体验也发生了很多变化。作为内容形式,文本、图片、音频、视频,究竟有什么区别呢?文本比较重生产过程,因为写个几千字,要出一个爆款的10万+的文章,还是挺难的。音频相对好生产,但是对于求职者而言,不是特别好的消费体验。视频比较难生产,但是消费起来方便,再者视频里包含的信息量特别大。用短视频去触达、影响目标群体,已经成为一种趋势。从文本、图片,到音频、视频,虽然有区别,但是也有一些联系。需要大家特别去斟酌和思考,这样未来通过内容去做人才的增长,去传播公司的雇主品牌,去将职业机会产品化,将雇主品牌内容化的时候,才会有一个长期的策略和打法。
什么样的内容容易引起候选人的关注?
内容长了,看起来费劲——微博140字,抖音搞10秒,10秒钟短视频,HR想说清楚公司的核心竞争力,的确有很强的挑战,但是对于观众而言,这又是在宝贵的碎片化时间里唯一能争取的。在和朋友聊天时,谈及基于各类社交网络的招聘营销时,无不谈到内容,谈CRM(候选人就是客户,就需要客户关系管理,尤其是社交网络的盛行,让传播和沟通增加了更多不确定性)的重要性。JD可以不那么JD,JD中职位、企业,还有很多内容可以原创或加工编辑。因为讲故事的人与求职者的关系比较密切,比如他们曾是朋友或者曾共过事,所以求职者对于他们讲的故事没有抵触心理。因为讲故事的人是他们信任的人,不是陌生人。
因为员工有广泛的人脉,他们有很多机会把这些故事传播给很多和他们资历相同的人,这些人就成了很好的招聘对象。
因为私人谈话持续的时间较长,员工故事在传播细节和更多深层次信息方面,比招聘广告要做得更好。
因为员工故事听起来不像推销说辞,因此人们在听到它们的时候,一开始很少有抵触心理。
大部分员工故事都很有趣,所以人们更容易记住它们,并转述给其他人。
员工分享和传播趣味故事的过程,增强了他们融入并留在现有公司的决心。
听到大量员工故事可以增强员工对公司的自豪感,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。
人们会像观察一个普通朋友一样,观察一个企业在社交网络中的形象。企业的社交网络雇主形象应该是经过精心设计的,丰满而全面的。只有经常发布精彩的内容,并且持续与社区进行交互,才能打造这样的雇主形象。我们建议职位信息的发布不要超过全部信息量的1/3。其它的内容可以是:在社交网络上,丰富多彩的内容是最好的雇主形象广告,同时也会引发许多转发和关注,能极大地促进雇主品牌的传播。
刚才我们提到了不同的内容形式,它的可传播性和生产成本都不一样,对于求职者而言,它的传播难易程度也就不一样。大家要记住,不同内容的形式,是可以相互转化的。比如说音频转视频,视频里面提取声音。文本变成思维导图,思维导图变成PPT等。我们好不容易生产出来一篇招聘内容,要尽可能最大化的将这个内容借助不同的格式,变成多个版本,最大化去分发。有好内容就会带来好流量好流量带来好用户。在传播这一块,传统的招聘思维,通常是将JD往招聘网站上一放,就坐等候选人前来看,但是能让候选人产生对职位的搜索,职位的浏览、简历的上传、职位的推荐、简历的推荐等等这些行为,都依赖于之前候选人看到怎样的内容决定的。现在不是所有人都有简历,但是每个人可能都有社交ID,不是在抖音,就是在快手,也可能在知乎、QQ空间、微博、或者各类交友网站,亦或者是分布在一些非常小众的渠道里。
接下来就是去触达他们。很多招聘HR的思维或技巧比较局限,不是拿公司的营业执照去开通一个机构号